唐源电气300789)5月26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于2025年5月26日接受20家机构调研,机构类型为其他、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阳光私募机构。 投资者关系活动主要内容介绍:
答:公司正大力拓展海外业务,并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为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埃及、尼日利亚、阿根廷、哥伦星空体育智能科技比亚、墨西哥等广大的海外客户提供高端机器视觉智能检测装备、大数据智能管控系统相关产品,海外市场将成为公司未来快速发展的重点增量市场之一!
答:公司具有高等学府院士、教授团队科研力量雄厚、科学技术尖端、多学科紧密结合的综合优势,同时拥有创业板上市科技类公司研发能力强、技术成果产业转化效率高的特点。公司将积极利用上市公司投融资平台优势,围绕“坚持主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构想,通过控股、参股、合资等多种投资并购形式,一方面持续深挖高等院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潜力,从行业内进行横向专业品类、新产品的孵化扩张,另一方面从产业链纵向进行新业务和产业链条的拓展,从而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和实力。
答:公司智能站台门业务目前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1.技术创新与产品突破:全场景解决方案能力凸显。①全国首套新制式智能站台门落地,攻克复杂环境技术壁垒:中标全国首个山地轨道交通扶贫项目——都四铁路站台门项目,针对高海拔(最高3500米)、高频地震带、大温差(-20℃~40℃)等极端环境,研发定制化智能站台门系统,集成安全防护、旅客引导、智能维保、文化宣传四大功能。创新融入多媒体广告投影与LED显示技术,动态展示沿线旅游资源,打造“轨道交通+旅游”融合示范窗口,致力打造国内首个适应复杂山地环境的智能站台门示范工程。②第五代产品持续迭代,构建更加丰富的产品系列:面向既有站台提质改造,联合铁路运营单位研制具备声光警示、防夹保护、智能引导屏等功能的升降式站台防护设备,解决加装难题。产品已在彭山北站完成试点,为既有车站改造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③智能化技术领先,双冗余设计树立安全新标杆:北京“城际铁路联络线廊坊东至新机场段”项目首次应用3D激光雷达+视频图像智能识别双冗余监测技术,实现车门与站台门间隙旅客滞留、行李遗落的实时检测与自动告警,新增站台端部入侵语音警示、重联车型车头连接区智能提示功能,实现安全性能大幅提升。2.市场拓展:从区域实践到跨域探索。①跨区域首单落地,打开全国市场突破口:北京“城际铁路联络线廊坊东至新机场段”项目是首个四川省外中标项目,标志着从西南根据地向全国市场进军的关键突破。②“短平快”项目验证高效交付能力:永川南站站台门项目创造“短平快完成设计-生产-验收”行业纪录,针对紧迫工期组建多专业联合攻坚团队,采用“专人盯控+模块化施工”管理模式,打破同类项目平均6个月的周期惯例,成为轨交装备领域“快交付”典范,为后续批量订单执行奠定流程基础。3.研发与交付:全流程能力构建与生态协同。①科研项目驱动产品标准化:《升降式站台安全防护系统》科研项目,历经两代样机迭代,突破既有站台加装的结构轻量化、智能控制等技术难点,形成12项专利技术(含3项发明专利),推动行业标准向智能化、适应性方向升级。②谱系化产品获头部客户认可:深度对接国铁集团、成都局集团公司、北京局集团公司等核心客户,针对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铁路不同场景需求,提供“标准化模块+定制化功能”解决方案。都四铁路项目融合地域文化元素,北京项目强化安全智能监测,彭山北站项目聚焦既有线改造,积极响应客户定制化需求。
答:公司机器视觉技术的拓展并非简单的场景迁移,而是通过技术迭代、算法升级、模式创新实现从“高精度专用”到“灵活泛用”的跨越。当前,公司已在智慧工厂、物流仓储等领域形成成熟解决方案,并通过硬件+软件+服务的一体化交付能力,持续扩大在工业领域的市场份额。未来,随着AI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公司将进一步推动机器视觉在智能智造中的规模化应用和高质量发展。
答:1.市场空间。当前阶段,随着我国轨道交通投运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运维人力不足、成本高企等问题,给轨道交通运维管理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与负担。2019年以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等行业政策均提出:加强轨道交通特种装备研发;提升轨交装备维护智能化程度、提升运维效率,减少维护人工的作业强度;完善智能化巡检系统,补齐单体设备+巡逻安检系统存在的短板,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逐步降低人工巡检劳动强度。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和智能检测自动辨识能力提高,采用智能机器人进行轨道交通运维的作业方式已逐渐兴起。智能运维机器人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较为多元,包括且不限于轨道线路(扣件等)、车辆巡检(列车车底等)、接触网综合巡检、轨道板脱空检测、隧道巡检、站台区域巡检等,市场空间巨大。以轨道线路巡检机器人为例。假设城轨交通、国家铁路的线路巡检机器人配置比例分别为20km/台、30km/台,结合2024年我国城轨交通、国家铁路总的运营里程1.22万公里、16.2万公里,假设巡检机器人在对应领域的应用渗透率分别达到5%/10%/15%,则对应城轨+铁路线)前期关键技术、研发基础设施、人才沉淀等对项目研发推进形成支撑经过多年沉淀,公司已形成机器视觉、机器人控制、嵌入式计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多项机器人关键技术;建成行业一流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检测监测实验室、国家铁路及城市轨道接触网试验线等多条试验线,以及面向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的云平台与大数据中心;被认定为院士(专家)工作站、成都高铁和轨道交通供电检测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取得多项包括机器人视觉在内的机器人相关专利、软件著作权,核心产品和技术多次获得国务院、中国铁道学会、四川省、成都市等机构颁发的奖项。同时,公司已组建一支精通轨道交通运营维护技术和智能运维产品开发的成熟的技术队伍,核心技术人员在接触网、受电弓、轨道和隧道监测检测领域拥有十余年的技术与产品开发、系统集成、项目交付、市场开拓的实践经验,拥有对垂直行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市场趋势准确判断和把握的能力。公司同时打造了“自主研发+协同创新”研发体系,与西南交大等高等院校等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关系。上述技术沉淀将助力项目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2)丰富的客户资源和良好的前期业务表现助力产业化的推进轨道交通运营维护对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供应商必须具备先进、全面的技术积累,方能提供满足客户技术规范的产品,且相关产品需具有丰富的现场运行经验才能得到客户的最终认可。通过多年经营,公司已积累丰富的客户资源,包括国铁集团及下属全国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国家能源集团、陕煤集团等地方铁路集团公司,中国中铁601390)、中国铁建601186)、中国交建601800)、中国通号等央企客户,以及国内30个省份、地区的50余个地铁公司客户。智能运维机器人与公司当前主要产品机器视觉智能检测装备,技术同源性高、下游客户重合度高。同时,公司部分一代机器人产品已在天津地铁、杭海城际铁路、武汉地铁等项目得到应用,已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丰富的客户资源和良好的前期业务表现助推项目产业化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