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档线名,复旦大学今年在粤历史类招生11个专业中8个专业包含了“文科+人工智能”;暨南大学会计学·数智会计创新班所在专业组最低投档分数为603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出2个专业全部包含“人工智能”,投档线年,各大高校文科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推出了一系列“文科+人工智能”项目,受到了考生的热烈追捧。在文科“滞胀”的今天,人工智能会成为拯救文科的“灵丹妙药”吗?
“AI时代前,很多人选择文科是因为相对来说更安逸,未来多是坐办公室。但实际上,大学文科教育和就业需求有时是错位的,大学提供的是传统文科的准备性知识,适合缓慢的市场需求;而现在社会需求变化太快,对大学文科教育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先哲指出,“AI的到星空体育平台官网来,已经击碎了文科的滤镜。”
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前,智联招聘发布《2025年大学生就业前景研判及高考志愿填报攻略》,揭晓了拥有3年工作经验人才平均月薪最高的前50个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三大专业稳居三甲,前10名均无文科专业。而在9年前,法语专业尚能名列前10,当时平均月薪为5115元,位列第5名。2019年之后,再无文科专业能够登顶前10名。而3年工作经验人才平均月薪TOP50专业中,更是“全员理工科”。
而令人惊奇的是,文科生却牢牢占据行业需求排行榜的前几名。2025年1月-5月高需求行业人才TOP5分别是培训/课外教育、货运/物流仓储、餐饮业、人力资源服务、咨询服务,几乎每个领域都涉及文科专业,包括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猎聘发布的《2025届大学生就业供需洞察报告》则显示,近一年应届毕业生岗位需求同比增长最明显的分别是教育培训/科研、电子/通信/半导体、金融与政府类、IT/互联网,文理各半。
一方面是对于文科类人才的市场高需求,另一方面是薪酬排行“名落孙山”。可以看到,如今对于文科类的需求多在于门槛相对比较低的行业,例如教育培训、咨询服务,以及吸纳大量文科生就业的考公考编,这些行业的薪酬待遇相对较低,而且与文科生在大学课堂所学并没有强相关性。“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在倒逼高等教育对已经面临危机的文科专业必须作出结构性调整。未来市场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灵活多变的岗位和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把人工智能融入文科学科建设的内容之中,能够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更多应用性的知识,更加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陈先哲指出。
其实,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文科生来说,是一场“救赎”,因为它极大的拉平了文理的界限,让许多文科生也能“跨界”,毕竟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应用的门槛要比研发的门槛低得多,而且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许多文科专业甚至隐隐有“复兴”的迹象。“就如今AI的应用范围来看,它已经能够打败初级的程序员或工程师,文理科的界限本身已经被模糊,从事这一行的关键是解决问题和应用AI的决心与热爱。”AI设计师花花表示,“人工智能是赋能各个行业的,每个行业想要做得顶尖都需要阅历和知识。我觉得文科学习对于我从事这一行业是有较大帮助的。”
带上“AI”出发,究竟有多香?根据斯坦福大学《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吸引了全球339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同比增长了18.7%。人工智能的商业应用也在加速普及,78%的企业在2024年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此外,人工智能行业的薪资也十分可观。薪智发布的《2025人工智能行业白皮书》显示,自2021年到2024年,中国应届生的平均起薪从7200元涨到了9121元。并且人工智能行业中,研发类与销售类、服务类、支持类相比,差距并不大,显示出AI赋能文科类行业后的强大优势。
“刚入行8000-20000元/月,具体要看岗位,再往上走25000-35000元/月。”毕业生小林入行一年多,接触过三份与AI相关的工作,目前准备寻找AI产品经理岗位,“眼下是AI行业的窗口期,入行不难,对于文科生而言更是无比合适的就业机会。”小林认为,文科生非常适合这个行业。“AI行业刚兴起时,招的很多都是文科生。因为大模型更看重算法和数据,而文科生对文字感知能力更强,能够提供更好的数据。相比理科生,文科生会更适合AI行业的非技术岗,比如AI训练师等岗位。”
在如今的形势下,许多高校已经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今年初,复旦大学就已经面向2024级本科生增设了23个“X+AI”双学士学位项目,经校内选拔后即可开始学习,其中便包含不少文科类专业。今年干脆把AI“贯彻到底”。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复旦大学将实现“三个渗透率100%”——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2025年春季学期,依托跨学科师资团队与分层教学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带领学生跨越学科边界探索AI。
然而,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由于各高校水平不一,当AI走进课堂时,一方面是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不懂AI教AI,课程名字挂AI却实际并不是AI,“挂羊头卖狗肉”现象比较普遍;另一方面是不少文科生对于理工科的内容并不敏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我们有一门课是《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主要内容是让我们学习‘如何更好地使用AI’,也就是如何给人工智能发指令,让它生成的作品更好。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用一系列很复杂的指令才能让AI生成一个较好的作品。所以我会选择给AI提供一个简单的指令,之后再自己慢慢改。”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同学表示,“这门课程难度不大,但操作很费劲。如果AI用起来这么麻烦,我还不如自己写一篇文章。”金同学进一步表示,这门课程教学生做一些“水平更高”的AIGC作品或许会更有意义。“相比之前要求我们生成演讲稿、翻译语言,不如要求我们生成更易读懂的PPT或者智能体。”
对于高校“文科+AI”的课程设置低效能问题,陈先哲认为,学校在安排人工智能课程时需要审慎思考,因地制宜,与学校的特色专业结合。不能因为社会需要或制造招生噱头而忽视自身条件,一窝蜂设置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文科专业。
“并不是所有文科类专业都适合与人工智能结合。”陈先哲表示,高校是否选择“文科+AI”的教育模式,首先要看学校是否有人工智能方面的师资;其次要看学校在跨学科交叉方面的整合机制、专业结合程度做得是否到位。此外,“有报告发现,人工智能并没有真正赋能文科学习。过度使用人工智能可能会产生认知和思维层面的外包,从而使老师和学生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危机。”
“我不会考虑‘文科+人工智能’这类在专业学习上更为困难的选择,而更倾向于选择纯粹的文科专业。”今年刚刚结束高考的杨语墨表示,一些学习文科的学生就是因为“不想学理”。对此,陈先哲认为,持这种想法的文科生并不在少数,而他们的想法和需求需要被保护。“当今时代的突出变化不只有人工智能,学校应该扬长补短地进行设计。很多人并不是全能型人才,强行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学习人工智能,尤其是涉及较难的研发相关知识并不妥当。”陈先哲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元的课程选择,例如设置‘课程超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择。这样既考虑学生的水平,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