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當前,智能賦能已成為世界強國奪取軍事優勢的新高地和競相發力的新賽道。如何以“智能+”“+智能”方式賦能作戰力量體系,已經成為加速軍隊轉型發展、提升新質戰斗力生成質效和打贏未來戰爭的重要抓手。
恩格斯指出,人類以什麼樣的方式生產,就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作戰。進入智能化時代,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戰爭形態正由信息化加速向智能化演變。世界主要軍事強國普遍認為,打贏具有智能化戰爭要求,必須緊緊抓住智能賦能的歷史機遇,打造適應智能化戰爭形態要求的作戰力量體系。
智能賦能作戰力量體系已成為大國混合博弈的制勝關鍵。進入新世紀,大國混合博弈日趨激烈,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競爭被視作智能化時代混合博弈的制勝關鍵。外軍將人工智能定義為劃時代的技術,將人工智能領域列為最高優先級的現代化領域,並認為國家人工智能領域的實力直接決定著未來戰爭的勝負。2018年以來,美國密集發布《國防部人工智能戰略》等20余份規劃文件,不斷深化國防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應用戰略布局,謀求站在人工智能技術進步的最前沿,借助加速智能賦能作戰力量體系,來持續保持其軍事競爭優勢。
智能賦能作戰力量體系已成為未來戰爭准備的必然選項。當前戰爭形態加速向智能化高階邁進,世界軍事強國紛紛將人工智能與作戰體系的深度融合作為奪取智能化高端戰爭主動權的必然選項。外軍認為,沒有人工智能就沒有多域作戰,人工智能、機器人和自主技術將從根本上改變戰爭性質﹔智能賦能作戰力量體系已成為推進軍隊現代化建設、支撐多域作戰的關鍵變量。2024年2月,美國防部交付了“聯盟聯合全域指揮與控制”能力的初始版本,主要通過系統整合多域傳感器實時融合陸海空天電網等多域信息數據,加速作戰力量體系的多域智能化重構。
智能賦能作戰力量體系已成為非對稱制衡的重要支撐。人工智能作為能夠改變社會生產方式和作戰制勝機理的顛覆性技術,已成為世界各國換道超車、彎道超車的新賽道。外軍圍繞著制智權的爭奪,算法優勢、算力強度和數據質量構成新的“制勝三角”,認為智能賦能作戰力量體系可基於算法優勢顛覆戰場規則,運用超級算力實現持續智能供給,借助數據驅動重構殺傷網鏈。比如,美軍在“光輝交響曲”行動中,運用人工智能深度分析ISIS極端組織宣傳模式,生成虛假領導人指令視頻與分裂型言論,通過黑客劫持的社交媒體賬號定向投放,誘發對方內部分歧並癱瘓網絡。
智能賦能作戰力量體系是一項多維度、多層級、跨領域的復雜系統工程,需要著眼戰爭形態演變,緊貼技術發展需求,基於體系重構與機制創新的深度融合,將技術優勢轉化為體系代際差、決策深度差、行動精度差和戰場勢位差等升維優勢。外軍探索智能賦能作戰力量體系的基本模式主要如下。
力量平台側重“+智能”。“+智能”模式主要是將智能要素模塊嵌入常規作戰單元,借助智能算法實現傳統力量平台的能力躍升,具有成本低、見效快等優勢,走的是漸進式智能化改造的路子。外軍探索通過加裝智能芯片、嵌入算法模塊,打造“+智能”系統平台,實現裝備智能化升級。比如,在新型步戰車的火控系統中集成邊緣計算模塊和多光譜傳感器,可有效識別5千米內的偽裝目標。其還運用人工智能算法優化部隊編成結構,快速生成有人無人單元模塊組合方案,形成彈性部署。同時,利用AI構建數字孿生戰場,動態優化旅級至排級部隊編成,並通過經典戰例進行推演驗証。
系統要素注重“智能+”。“智能+”模式主要基於網信體系支撐,借助通用模型構建技術、智能評估技術和組合優化技術等融合關聯智能要素,實現殺傷網鏈快速閉合、人機協同深化拓展和作戰效果迭代增效。外軍探索運用邊緣計算技術實現裝備跨域互聯,構建低成本、分布式彈性網絡﹔探索通過異構數據自適應傳輸與目標智能匹配,縮短殺傷網鏈閉合周期﹔探索發展腦機接口重構人機交互模式,研發神經信號編解碼芯片拓展人機交互邊界,實現從物理操控到神經直連的質變。比如,美英澳“自主戰士”聯合演習中,基於動態控制和數據交換測試30種無人系統跨域組網能力,融合無人機“蜂群”與潛艇聲吶數據,將反艦殺傷鏈閉合時間壓縮至8分鐘。
體系建設倚重AI賦能。AI賦能主要通過建強智能模型算法、筑牢作戰數據基座和強化跨域聯動等方式,發揮算法算力的決策引擎作用,實現要素疊加向體系涌現的質變躍升。外軍探索採用量子加密與區塊鏈技術保障數據完整性,推動算力算法自主化,構建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體系,為未來戰爭密碼破解和態勢推演提供超算支撐﹔探索強化基礎算法研發,用好開源社區、共享維護等平台資源,推動算法模型由簡單邏輯計算躍變為自主智能推理。比如,運用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進行關聯分析、聚類分析,基於可視化大數據模型進行戰場實時預測建模、異常檢測,形成AI生成方案、人類決策指揮的分工合作體系。
智能賦能作戰力量體系重點,是將作戰力量體系重塑為“技術+網絡+數據”的融合體。其中,數據鏈路是神經中樞,模型算法是動力引擎,關鍵技術是底層支撐。外軍計劃通過數據融合、模式識別和預測推演的三層架構,將傳統依靠經驗的決策升級為數據驅動的智能決策,構建形成體系完善、自主生長、智能倍增的優質生態。
建強數據鏈路支撐。數據鏈路是智能賦能作戰力量體系的必要基礎,是實現算力優勢變成戰力優勢的關鍵。外軍探索搭建全域覆蓋的智能連接底座,滿足算力架構及軍用智能體通信協議等要求,打通不同智能體之間的跨域通信鏈路﹔探索借勢多方算力網絡實現智算超算持續支撐,構建“樞紐+集群”分布式智能算力樞紐,布設戰術級邊緣節點,設計容災自愈算法,確保算力持續供給﹔探索借助民用傳輸鏈路實現數據加密快速傳輸,增強鏈路冗余抗毀設計﹔探索打通抗攻擊的端到端加密鏈路,設計基於密碼算法的區塊鏈存証平台,確保數據溯源可信。比如,美陸軍推進的“統一網絡”,就瞄准2028年多域作戰目標,重點開展戰術和企業網絡能力的融合。英國國防部圍繞“雲能力計劃”,採取優化數據中心、開發超大規模機密雲服務等舉措促進數據共享。
優化關鍵算法模型。算法模型是智能賦能作戰力量體系的關鍵驅動。外軍探索構建軍事大模型,採用“雲—邊—端”分層部署架構,將大模型嵌入作戰力量體系指揮鏈,構建動態任務調度平台,支持大模型與裝備體系的實時交互﹔探索開發專業小模型,針對跨域攻防等垂直場景需求,建設多源異構數據庫,梳理實裝數據、訓練對抗樣本﹔探索巧用民用大模型,通過剪枝、量化、知識蒸餾等技術壓縮民用大模型參數。此外,還探索構建軍事專用微調數據集,突破開星空智能科技源框架適配瓶頸。比如,把“數據與集成層”作為“下一代指揮控制系統”的核心,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強化數據攝取能力,實時淨化生成高質量數據流,確保能在對抗環境中有效運行。
打破關鍵技術瓶頸。關鍵技術是智能賦能作戰力量體系的重要基礎,是突破物理限制實現動態能力擴展和自主協同控制的倍增器。外軍探索基於動態組網技術構建要素整合新模式,制定標准化接口,配備通用數據鏈,快速靈活重組通信網絡,跨域配置資源要素,實現跨平台殺傷鏈閉環與集群自主協同的效能躍升﹔探索基於有人無人協同技術催生力量編配新形態,部署人機一體化作戰群隊,開發通用控制系統,配套便攜操控設備,整合廣域無人系統平台,以有效遂行各種作戰任務﹔探索借用信息處理技術提煉大模型可用數據,採用流式計算框架實現戰場多源數據實時清洗,完成作戰數據預先處理﹔探索引入自監督學習技術,優化非結構化數據處理,開發基於大模型的自動化知識抽取工具,構建知識圖譜。比如,2024年美海軍通過移動自組網、多輸入多輸出、自形成自愈合網絡等技術,開發MPU5組網設備,實現無人水面艦艇自組網和數據實時傳輸。(劉海江、戴莉)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版權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