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拟算法到多模态大模型、从ChatGPT到DeepSeek……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动能正加速显现,让人不禁越发期盼:未来,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7月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圆满闭幕,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300余个项目采购需求,预计达成意向采购金额超160亿元;31个重大产业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超过150亿元,涵盖智能驾驶、具身智能和机器人等领域。
从2018年至今,这场“上海之约”见证着中国在人工智能浪潮中,以技术创新书写“中国经验”。
在大会主论坛上,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2018年图灵奖得主、人工智能教父杰弗里・辛顿作为开场主题演讲嘉宾,贡献国内演讲“首秀”。辛顿表示,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人类会创造出比人类更智能的Al。
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郑南宁,则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专家学习系统”“特征工程”“由模型驱动智能”“意图驱动智能”。“目前,AI还处于第三阶段,但已经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孕育出颠覆性的黑科技。”
在“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的主题下,参会嘉宾们的核心共识便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关乎人类文明走向的全球性课题。
本届大会发布五项重要成果——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启动、《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
近年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从衣食住行到医星空体育平台官网疗教育,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伴随产生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多重风险。
如何确保人工智能发展的安全性、可靠性,成为全球治理的前沿难题。正如辛顿所言,AI智能体拥有自我复制与目标管理的能力,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该计划的发表恰逢其时。计划在广泛吸收各国有益经验基础上,提出13项切实可行的具体行动,以促进发展应用和确保安全可控为目标,强调尊重主权和公平普惠原则,重视应对能源环境问题,呼吁开展国际合作和协同治理。行动计划为完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作出了中国贡献。
此外,中国还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初步考虑总部设在上海,发挥上海的人工智能先发优势,凝聚共识、促进合作。这一举措无疑是塑造全球AI治理版图的重要一步,目的是释放智能红利、弥合智能鸿沟、确保智能向善。
漫步在大会展馆,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AI发展的速度太快了”。AI应用场景遍地开花,“AI+医疗”“AI+能源”“AI+交通”等多元化的“AI+”场景井喷式涌现。
在蚂蚁集团展区,对手机说出健康疑惑,AI健康管家“AQ”能为用户提供包含问健康、读报告、测疾病、管慢病等超100项AI功能;千里科技发布的下一代智能座舱Agent OS(预览版),具备类人的理解、记忆、主动交互及情感表达等能力……
本届大会上,3000余项前沿展品集中亮相,涵盖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以及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的重磅新品……一系列与人工智能同行的场景和各类AI终端应用产品,真正走出实验室,赋能生产生活。
比如,智元机器人携手德马科技,把一座物流中心1:1完整搬进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在其展台前,机器人正专注工业流水线作业,扫描快递条形码后,熟练地将快递分拣至不同区域。
据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介绍,智元打通了机器人本体、运动智能、交互智能、作业智能,实现“一体三智”全栈闭环发展,并构建“数据-模型-本体-场景”四轮驱动的具身智能飞轮体系。每一次”数据-模型-本体-场景”飞轮的转动,都让具身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更进一步。
“世界模型让一部分机器人先想象起来,不是在梦中数电子羊,而是可以预见未来。”大会期间,姚卯青代表智元机器人发布了行业首个真正面向真实世界双臂机器人的世界模型开源平台“Genie Envisioner”。
该平台融合了预测、控制、评测三大核心能力,为机器人从“看见”到“行动”提供了端到端、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让机器人在数字时空里先彩排、再上岗。
宝信软件与宝武钢铁集团联手研发的“钢铁大模型”已实现105个钢铁行业典型场景深度应用,关键工序覆盖率突破85%,实现工业大模型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赋能新阶段。
中国气象局在展会期间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并向吉布提、蒙古国代表捐赠该智能体。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表示:“这项技术不仅仅造福中国,它是开源共享的。对于世界气象组织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通过人工智能来弥补不同国家的技术差距。”
随着AI进入产业深水区,强化学习、多模态等技术的突破,赋予了AI系统更强的感知、理解和生成能力,使其从能够理解语言的“专家”迈向具备知识、推理与行动力的“智能体”。
然而,目前存在的一道难题便是——全球主流大模型对小语种国家语言的支持严重不足,小语种和方言的智能化程度相对滞后,技术垄断现象依然存在。
在大会期间举行的“科大讯飞高级别高水平多语言基座大模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亚洲、欧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约30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学研各界代表和行业资深AI专家,共同探寻多语言大模型的中国解决方案。
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企业孵化与创业中心副主任Yu Yong Poh提出“文化理解力比参数规模更重要”;以色列人类语言技术协会创始人兼董事Avner Algom认为“语言服务不能只为大语种设计,小语种也应拥有技术平权”;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企业孵化与创业中心副主任Yu Yong Poh提出“文化理解力比参数规模更重要”。
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技术科学学院主任Vlado Delić教授以塞尔维亚语为例,据了解,塞尔维亚语在通用模型中token占比不足0.1%。这也彰显着如今全球主流大模型对于低资源语言支持不足、小语种国家面临AI边缘化风险的难题。
“语言模型不能只服务大语种,每种语言都应拥有体现其文化身份的大模型。”Vlado Delić教授一再强调,为避免在医疗、法律等关键领域出现误译风险,必须构建符合本国语言特点和文化语境的国家级大模型。
最新升级的星火大模型X1,无疑便是破解之道。该模型可以支持超过130种语种,在德语、法语、韩语、日语等重点语种整体效果已超过GPT-4.1。
“我们希望构建全方位的多语言大模型和它的应用,给世界提供第二种选择。”科大讯飞研究院院长刘聪借此契机展示科大讯飞为全球行业带来的“中国经验”。
——未来的多语言模型将围绕三个核心方向展开:一是推进“语音+文本”多模态数据的共建共享,打通不同模态之间的语义壁垒;二是打造具备原生多语种语音能力的大模型底座,增强模型对全球语言生态的原生感知力;三是构建融合跨语言知识迁移能力的多语言通用大模型,实现不同语种间的知识迁移与泛化能力提升,全面支撑全球多语言AI应用发展。
可以预见,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AI“中国经验”被推广、应用。通过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中,正清晰勾勒出AI从“技术突破”到“场景深耕”“产业应用”的路径,也见证着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上,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