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是培育新动能、升级旧动能的关键路径。政策推动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有望切实带动产业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具体行动方面,会议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在接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会议部署将为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释放新一轮发展红利,推动大模型、智能体、智能机器人等星空智能科技领域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同时,将加速其在研发设计、产品优化、服务延伸等环节实现更深层次融合创新,带动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产业体系已实现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全覆盖,构建起了完整的商业生态链条,特别是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北京智帆海岸营销顾问有限责任公司首席顾问梁振鹏在接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鼓励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将会为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提供更多试验场,降低商业化试错成本。”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持续突破,大模型性能与效率稳步提升,智能体等新型应用快速发展,这为技术商业化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可满足更多行业的商业需求。”深圳市湾众咨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邱思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国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视程度持续上升,相关政策密集出台。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同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地方层面,北京、杭州、苏州等地也出台相关政策,从产业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拓展等多个维度对“人工智能+”发展予以支持。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核心产业规星空智能科技模超5000亿元,企业数量全球第二。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其预测,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到8662亿元,2026年达到10394亿元。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朱克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正渗透金融、医疗、交通等数字化行业。随着政策扶持、技术普惠化与各行业数字化推进,其将深度应用于更多实体经济领域,创造更大商业价值。
在政策助力产业规模扩大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板块市场关注度持续攀升。据Choice金融终端数据统计,近一个月,已有98家人工智能概念上市公司接受机构密集调研。同时,在深交所互动易、东方财富股吧等平台上,关于“人工智能+”的投资者热议已超百条。
面对市场的高度关注,产业链相关上市企业积极回应,密集披露了其“人工智能+”在软硬件、物联网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布局情况。
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的智能软硬件产品已在多家大型集团企业上线应用,高效支撑企业数智化转型。未来,公司将紧跟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持续深化AI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融合实践。
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打造AIagent赋能的智能宠物硬件设备,并持续推动形成硬件+AI+生态的全周期运营模式,相关智能宠物设备及APP已经在海外上线发售;同时将推动AI+空间的智慧解决方案,与公司现有主业实现综合解决方案,持续拓展智慧空间新商业模式。
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应用拓展方面,积极推进AI+BIM服务于智能设计与建造业务,AI+无人机服务于勘测、监测和巡检业务,AI+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等多场景应用服务。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人工智能+”热潮中,产业链上市企业要强化技术创新,加大在算法、算力等底层技术投入;同时,也要深耕应用场景,针对行业痛点,如医疗、制造等领域,开发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也应重视数据质量,构建高质量数据集,为模型训练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