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应用规模的快速增长,2024年初,我国日均Token的消耗量为1000亿,截至今年6月底,日均Token消耗量已经突破30万亿,1年半时间增长了300多倍。所谓Token,是通常所说的词元,作为处理文本的最小数据单元,如同互联网时代的“流量”。
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不断完善,数据市场加快培育。据透露,去年推出了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21项政策,今年还将推出数据产权等10多项制度。此外,今年国家数据局计划部署一批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试点,以此为抓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产业生态和规模优势。
刘烈宏指出,数据在推动“人工智能+”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至关重要,比如在医疗健康领域,通过标注的医学影像高质量数据集,模型的疾病诊断准确率可以提升15%以上。
他表示,我国持续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已经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超过3.5万个,总体量超过了400PB(1PB可存储约5亿张2MB大小的高清照片,400PB的总量相当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的140倍左右)。
据介绍,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也推动了我国数据交易需求的攀升,截至今年6月底,各地高质量数据集累计交易额近40亿元,数据交易机构挂牌的高质量数据集总规模达到了246PB。
总的来看,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不断突破。
刘烈宏指出,我国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我国高度重视数据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我国是第一个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国家,多措并举促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强调“人工智能+”行动到哪里,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和推广就要到哪里。
“下一步,将通过体系化布局持续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加快打造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数据高地。”刘烈宏说。
刘烈宏表示,国家数据局体系化推进市场化配置改革,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推动海量数据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竞争新优势,价值加快释放。
一方面,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不断完善,数据市场加快培育。据介绍,去年推出了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21项政策,今年还将推出数据产权等10多项制度。
与此同时,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去年开始启动,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包含北上广深杭等25个城市在内的城市节点,布局了16个省(区、市)的数据基础设施架构,并在7月底全面完成互联互通。预计到今年底,我国数据基础设施节点城市规模将扩大到50个左右,覆盖80%的省(区、市),为数据规模化跨域流通奠定设施基础。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接入了包括数据交易所、数据开发商供数、治数、用数等各类主体超过2000家。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表示,在数据市场软环境建设方面,国家数据局积极推动数据交易机构的优化布局和进一步整合,同步推动数据交易机构互认、互通。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已实现数据产品“一地上架,全国互认”。另外,国家数据局持续深入推进“数据要素×”行动,带动更多主体投入到数据市场建设中来。
“仅今年二季度,主要数据交易机构新增供需主体达到2600多家。同时,一批从星空体育在线入口事数据标注、治理、交易服务等业务的企业也在快速成长,一些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从无到有,逐渐向专业化领域拓深,包括一些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也在加快成立专业化团队,专门从事数据业务。”沈竹林说。
“十四五”时期,我国数智技术加速应用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
“当前,我国网民数量达到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9.7%,在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努力下,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服务正惠及更多百姓。”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表示。
据介绍,我国智慧医疗服务扩面提速,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全国医保码用户超过12亿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数字教育实现扩容升级,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智慧平台,慕课也就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都居世界第一,实现“全网好课、尽在掌中”。数字社保扩围增效,全国10.7亿人领用电子社保卡,覆盖75%以上人口,长三角、成渝等城市群逐步实现“一卡通”区域服务互联互通。数字养老服务取得积极成效,互联网应用改造、“一键呼入人工客服”等数字适老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线,促进了养老服务资源供需高效对接。
据悉,下一步,国家数据局将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公共服务、数字生活、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形成更多数字社会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