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知名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爆料,科技巨头苹果正面临其AI战略的关键转折点:内部评估可能放弃其投入巨大的自研大语言模型,转而寻求与外部AI领导者OpenAI和Anthropic的合作。此举旨在为其核心语音助手Siri注入更强大的智能能力。
这一潜在的战略转向,为苹果雄心勃勃的“Apple Intelligence”蓝图蒙上了一层阴影。去年WWDC上,苹果描绘了融合端侧智能、云端自研模型与外部大模型的三层AI愿景,并将隐私置于核心。然而,一年过去,承诺的AI功能(尤其是Siri的智能升级)频频跳票,实际落地的模型被指远逊于竞争对手,用户与市场的失望情绪日益蔓延。曾经的AI先锋,如今在关键的大模型领域步履蹒跚,内部掣肘与生态桎梏正迫使库克做出艰难抉择。
2024年的WWDC,库克可谓意气风发。当时苹果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了AI(“Apple Intelligence”而不是“Artificial星空体育平台官网 Intelligence”),提出“本地端侧小模型+云端自研模型+外部大模型”的三层架构,将保护用户隐私作为核心卖点之一。在具体功能上,通知总结、语音转写、写作工具、图片生成和照片智能消除等小工具,可以让设备更加好用。
最惊艳的则是Siri的升级:苹果不仅给它增加了文字输入模式,还计划赋予它连续对话、感知屏幕的能力和更强的“智力”。比如,在去年发布会的演示中,用户询问Siri“妈妈的航班什么时候降落”,Siri可以自行结合其邮件内容和航班动态,给出到达时间。
而到了WWDC25上,苹果公布了名为“液态玻璃”的全新用户界面,其特点是采用透明视觉元素,赋予软件更通透的玻璃质感。此外,苹果推出了全新游戏聚合应用,车载系统Carplay和AirPods也迎来了功能拓展。
但关于AI,则反响平平。苹果大会其中一项发布内容是将向开发者开放苹果的基础AI模型,苹果公司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克雷格费德里吉表示,这让人们能够在无需互联网的情况下使用先进的AI模型。然而据报道,这些模型比OpenAI、谷歌和ChatGPT要简单得多。
有果粉表示,“虽然我们没抱多大希望,但还是对苹果这次的更新很失望。”有人认为,苹果公司的领导者行事太过保守,在这次开发者大会中仍未带来具有突破性的AI功能,也没有任何重大进展。
此外,本该在今年进行升级的AI辅助Siri(语音助手)功能也未能完成,费德里吉在大会上表示,“我们需要更多时间才能使该功能达到公司的高标准。”
回顾历史,曾几何时苹果的Siri独步全球,让全世界都意识到智能语音助手并不是“人工智障”,而且也是最早将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系统功能里的手机企业,我想大家应该都还记得过去只有苹果的相册支持人像自动分类等功能。
除此之外,苹果在影像算法、预测输入、Face ID等多种功能上都大范围使用机器学习技术,优化功能的体验。甚至可以说,iPhone的成功除了A系列芯片的强大外,早就开始拥抱AI技术的iOS功不可没。
在2023年,当AI大模型刚刚被众人所熟知时,苹果就已经启动了名为“Ajax”的AI大模型项目,并且在次年开始发布相关论文及成果,彼时大家都认为苹果应该会在2024年成为最早普及AI的企业之一。
但是事与愿违,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上线时间严重延误,即使是最早上线该功能的北美地区,WWDC 2024上展示的功能也依然没有全部上线。而且在Apple Intelligence上线后,用户也发现这个功能的体验远不如苹果宣传的完善,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及用户对苹果AI项目的不信任。
而苹果掉队的原因则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2018年,苹果从谷歌挖角约翰詹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担任人工智能部门负责人,想要一鼓作气补足苹果AI的短板。詹南德雷亚曾是谷歌的二号人物,他负责的人工智能部门仅用了2年时间就将AI整合到包括搜索、Gmail和Google Assistant等Google旗下的核心产品中,Google 因此遥遥领先行业至今。
有钱有人也有决心,苹果看起来只要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反超,但事实并非如此。长期关注苹果的记者Mark Gurmn发表在彭博社的一篇名为《Why Apple Still Hasnt Cracked AI》的文章,揭露了苹果AI依然落后于行业的内幕。
首先,是高管们意见不统一。詹南德雷亚入职苹果后,在内部发起了一些列改革。他希望苹果追加数亿美元投资,用于开展机器学习模型训练所需的大规模测试及图文标注工作,撤换掉了Siri部门的负责人,并提议砍掉使用率低的功能。但他的改革进展并不顺利。苹果软件主管费德里吉始终不愿对AI进行大规模投入,他认为AI并不是个人电脑或移动设备的核心能力,也不愿抽调资源。没钱没资源,詹南德雷亚主持的AI工作进展缓慢。
这种内耗导致关键决策延迟,例如Siri大模型升级项目因新旧架构冲突三次延期。与此同时,AI核心人才被OpenAI、Anthropic等公司挖角,仅2023年就有11位高管离职,包括工业设计主管、AI团队核心成员等。
其次是封闭生态反成创新桎梏。当谷歌开放Gemini模型吸引全球开发者时,苹果的Core ML框架却将第三方创新锁在笼中。更致命的是隐私保护与数据饥渴的矛盾差分隐私框架使训练数据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模型精度落后竞品。
但即便面临一些困境,苹果在AI方面依然自己的核心优势。例如无与伦比的用户规模和触达深度。
第一是海量活跃设备:全球超过20亿台活跃的苹果设备(iPhone, iPad, Mac, Apple Watch, AirPods等)。这不仅仅是用户数量,更是高频、日常化、沉浸式的使用场景。
第二是深入用户生活:这些设备是用户通讯、工作、娱乐、健康、支付、智能家居控制的核心枢纽。AI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深入这些场景,而苹果设备天然就是最佳载体。
第三是高质量用户群:苹果用户通常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和对科技产品的接受度,是AI服务(尤其是付费服务)的理想目标群体。
因此对于任何希望最大化触达用户的AI公司(无论是OpenAI、Googl星空体育平台官网e、Meta还是初创公司),苹果的App Store和操作系统平台都是无法忽视的入口。他们需要开发iOS/macOS应用或与苹果服务集成。这种依赖赋予了苹果在合作或平台规则制定方面更强的议价能力。
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道路,折射出科技巨头转型的典型困境。从Siri的辉煌先驱到如今AI功能的频频跳票,苹果的挣扎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技术雄心与内部掣肘、封闭生态与开放创新需求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高管对AI战略价值的认知分歧,直接导致资源投入不足与关键决策延误;核心人才被新兴力量不断蚕食,削弱了研发根基;而引以为傲的隐私保护与生态闭环,在AI时代反而成为数据驱动创新的枷锁,使自研模型在精度上落后于竞争对手。
然而,苹果绝非无牌可打。其真正的底牌,在于掌控着全球超过20亿台活跃设备构成的、深入用户生活核心场景的庞大生态网络。这一无与伦比的触达能力,使其在AI军备竞赛中拥有独特的平台优势。无论是Anthropic还是OpenAI,任何渴望最大化用户规模和场景渗透的AI企业,都无法绕开苹果这道关口。正是这一优势,成为苹果当前考虑放弃“闭门造车”、转向外部合作的底气所在。
因此,苹果的AI之路正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放弃部分自研幻想,拥抱外部顶尖模型,或许是其化解内部困境、盘活生态优势的最务实选择。这并非单纯的妥协,而是依托自身平台力量,将全球AI创新成果转化为用户体验的战略整合。能否成功驾驭这场自我博弈,将决定苹果在智能时代能否重掌话语权。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240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