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呼和浩特7月14日电(刘苏毅、冯蕊)以“绿”为底,“算”领未来。7月12日,2025绿色算力()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成功举办,业界人士齐聚“中国云谷”,见证我国
时代,算力是新质生产力,算力网是促进全国范围内各类算力大规模调度运营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今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提出,推动构建算力互联互通体系,满足产业高效便捷的“找、调、用”算力的发展需要。6月,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算力并网、资源管理与调度、多量纲计费、算效衡量、运营服务、监测接口、中心能力等7项关键技术规范征求意见,首次从标准化层面构建算力资源“并网—计量—调度—交易—评估”全链条技术体系。
早在2024年8月,芜湖、长三角、韶关、贵安、庆阳、和林格尔六大“东数西算”集群算力平台已实现互联互通。在本次大会上,和林格尔集群多云算力资源监测与调度平台正式接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资源监测平台。目前,呼和浩特已全面建成与全国其他算力枢纽节点间400G高速光传输网络,“城市1ms、区域2ms、重点区域5ms、全国枢纽15、20ms”的分层时延保障体系已形成。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不仅要协调好旺盛算力需求与有效算力供给之间的关系,更要加强国家枢纽节点与非国家枢纽节点地区的联动。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强化算力资源科学合理布局,适应算力需求从集中式向边端、终端扩散趋势,构建全国的“规模节点部署+热点区域优化+边端适配”的算力体系。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算电协同是当前算力与电力两大领域政策的交汇点,正处于政策体系深度交汇、系统性推进的关键时期。从“绿电”到“绿算”,以“高算效、低能耗、可再生”为核心,算力与能源高效协同已成为未来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与数字中国建设协同推进的关键支点。
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明确指出加强大型风光基地和算力枢纽节点协同联动,把绿色电力转换成绿色算力。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新能源通过直连线路向单一电力用户供给绿电,并网型绿电直连项目原则上应作为整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等内容,为数据中心的绿色化改造和应用奠定了政策基础。
近年来,呼和浩特作为国家八大算力枢纽节点城市之一,将政策、能源、区位、场景优势转化为绿色算力的“先手棋”,依托“风—光—储”一体化模式,既破解高能耗难题,也为产业找到规模化应用场景,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呼和浩特经验与样本。在本次大会上,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子电器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中国资环全国首个“算力资产资源绿色循环”解决方案》,利用“算力银行”构建算力设备全生命周期资管体系。
当前,我国算力产业正以“绿”为底,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持续深化绿色算力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成为我国推动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质效”并进的重要力量与时代使命。专家表示,未来还需要着力解决波动性与算力需求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提升新能源友好接入能力,深挖算力设施节能降耗潜力,切实把转化为绿色算力,在算电协同中推动绿色发展。
技术的普及驱动算力需求大幅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我国算力应用项目已超过1.3万个。本次大会发布的《绿色算力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算力规模已达到280EFLOPS,算力总规模近5年平均增速近30%。为推动算用协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推出地方“算力券”政策,已实施“算力券”政策的省份及重点城市每年发放总额达15.3亿元。
据了解,作为国家算力网络的关键枢纽,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构建了产业上游“绿电+算力设备”双轮驱动,产业中游“算力供给-输出调度-基建支撑”产业生态,产业下游政策全方位赋能“全生态”创新突破的发展格局。本次大会上,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呼和浩特始终坚持将绿色算力、人工智能作为抢占未来产业的新赛道。聚焦产业链上下游,通过建设行业高质量数据实验室、规划算力设备制造产业园、组建网络安全运营中心等不断丰富产业业态。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算力优势,全面为绿色农畜、新能源、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优势产业集群赋能。
算力要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需与数据、算法等新型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加速向交通、金融、教育、医疗、科技、能源等各行业加速渗透。未来,随着“”工程与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继续深度融合以及算力与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算力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算力产业价值加快释放,“算力+产业”模式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完)